「析草,搥草,揉草,底一,底二,接草,揀花,再揀邊…」大甲藺草編織工藝程序繁複且專業,光復後,全台曾有七十萬人從事此項手工業,走過兩百多年的時光,大甲藺草編織工藝見證了時代的風華與變遷,更名列為大甲三寶之一,為傳統大甲藺草編織技藝注入新生命,讓藺草帽蓆文化永續流轉。
相傳在西元1727年大安溪下游沿海附近生長了許多野生藺草,附近的平埔族婦女將兩岸沼澤地上的藺草曬乾壓平,質地強韌不易折斷,可用來編成各種實用的用具,到了西元1765年,大甲原住民婦女開始將藺草的莖撕成細條,編織出強韌、耐用、舒適又方便攜帶的草蓆,而品質較好的可以用來編織帽蓆、草蓆,品質較差的可以用來綑綁貨物,實用性高,是生活上經常可見的一項工藝產品。
而台灣曾經有著「草編王國」的美譽,當時許多婦女家庭副業就是編草帽,外銷到日本、東南亞及歐美等地,展現出蓬勃的生機,如今雖然因為時代的改變,許多產品被科技所取代,但講究環保與實用的現在,藺草的工藝品又再度備受注目。
而大甲藺草編織保存了傳統工藝技術與文化,發揮富含人文與藝術的編織工藝,來到大甲可以了解大甲藺草帽蓆文化的歷史、編織過程、分辨藺草優劣等知識,有三寶館看見不定期舉辦的各式手工編織藝師展覽,也有匠師的故鄉裡的藺草編織教學,喜歡帽子或編織藝品的朋友也可以買回家收藏,欣賞藺草文化技藝,認識不一樣的大甲風情。(攝影/羅惠文)
圖一:早期大甲當地許多婦女的家庭副業就是編草帽
圖二:講究環保與實在的藺草編織工藝品
圖三:大甲藺草質地強韌,不易折斷
大甲人文之旅:http://437.tw.tranews.com/